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发布时间:2018/4/10 15:47:17 浏览次数:1166 次 来源:天促会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分类:管理程序、工作程序 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相关性原则; 4.主导性原则; 5.等衡性原则; 6.动态性原则 7.随机性原则; 8.社会经济性原则; 9.公众参与原则。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一、 环境影响分类筛选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类管理名录”对建设项目确定其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的种类。 1、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 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或以往未有过的。 2、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 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有限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是较小的或者减缓影响的补救措施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过规定控制或补救措施可以减缓对环境的影响。 3、编写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 对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或影响极小的建设项目。 二、 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监督管理 1. 评价单位资格考核与人员培训: 评价单位要持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评价人员要持有上岗证。 2. 评价大纲的审查:评价大纲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总体设计,在开展评价之前编制。由建设单位向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并抄送行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情况确定评审方式,提出审查意见。 2. 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重要措施。质量保证工作应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 3.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各级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在审批环境报告书时应贯彻以下原则: ① 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② 审查该项目是否贯彻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③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④审查该项目的技术政策与装备政策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⑤审查该项目环评过程中是否贯彻了“在污染控制上从单一浓度控制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在污染治理上,从单纯的末端治理逐步过渡到对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在城市污染治理上,要把单一污染源治理与集中治理或综合整治结合起来”。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以技术审查为主,审查方式由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三个阶段:准备、正式工作、报告书编制阶段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1.工作等级: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各单项环评划分为三级,一级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详细规定见相应导则)。 2.划分依据: ⑴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⑵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 ⑶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 二、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 1、项目由来 2、编制依据:法律、法规、批复文件、委托书、行业规范、环评导则等 3、拟建工程概况:基本情况、工艺流程、排污等 4、区域环境概况: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气候、社会环境、拟建工程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等 5、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6、环境保护目标、评价工作等级、范围和重点 7、评价标准 8、专题设置:工程分析、区域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清洁生产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污染防治措施和对策分析、总量控制、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公众参与等 9、评价工作成果 10、评价工作进度安排和组织分工 11、评价经费概算 三、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现状或本底,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累积效应分析以及投产运行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1、环境调查的一般原则 (1)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应大于评价区域,特别是对评价区域边界以外的附近地区,若遇有重要的污染源时,调查范围应适当放大。 (2)资料收集:应首先立足于现有资料,若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再进行现场调查或测试。 (3)调查深度:与评价项目密切相关的的部分全面而详细,尽可能定量化;对不能用定量数据表达的的内容,应做出详细的说明。 2.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3.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①地理位置; ②地貌、地质和土壤情况,水系分布和水文情况,气候与气象; ③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植物、农产品、动物产品等情况; ④大气、水、土壤等的环境质量现状; ⑤环境功能情况(特别注意环境敏感区)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 ⑥社会经济情况; ⑦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情况; ⑧其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资料。 三、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的原则 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应按相应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当地的环境要求而定。同时应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2、预测阶段和时段 预测建设项目的建设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和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两个时段(对各种不利条件如事故排放下的影响也应预测)。 3、预测的范围和内容 预测范围应等于或略小于现状调查的范围,预测点的位置和数量除应覆盖现状监测点外,还应根据工程和环境功能要求而定 。预测的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征及当地环保要求而定,既要考虑建设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既要考虑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污染途径,也要考虑对人体、生物及资源的危害程度。 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1、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原则 (1) 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公正,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重点评价项目可另编分项报告书主要技术问题可另编专题报告书。 (2) 文字应简洁、准确,图表要清晰,论点要明确。大项目可分为总报告和分报告 (或附件 )。 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基本要求 ⑴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⑵基础数据可靠 ⑶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合理 ⑷结论观点明确、客观要信 ⑸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文学简练、图表清晰、篇幅适中 ⑹有资格证书 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1)总则: ①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由来:说明建设项目立项始末,批准单位及文件,评价项目的委托,完成评价工作概况。 ②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目的:结合评价项目的特点,阐述报告书的编制目的。 ③编制依据: a. 评价委托合同或委托书; b. 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准文件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件; c.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地方环保部门为贯彻此办法而颁布的实施细则或规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文件;评价大纲及批准文件。 ④评价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并要说明执行标准的哪一类或哪一级。 ⑤评价范围;列出评价范围并简述评价范围确定的理由,给出评价范围的评价地图。 ⑥控制及保护目标:应指出建设项目中有否需特别加以控制的污染源,有否需要重点保护的目标。 (2)建设项目概况: ①建设规模:包括建设项目的名称、建设性质、厂址的地理位置、产品、产量总投资、利税、、资金回收年限、占地面积、土地利用情况、建设项目平面布置(附图)、职工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对扩建、改建项目,应说明原有规模。 ②生产工艺简介:按产品生产方案分别介绍,从原料的投入,经多少次加工,加工的性质,排放出什么污染物及数量,最终产品。应给出生产工艺流程图和重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应说明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对扩建、改建项目,还应对原有的生产工艺、设备及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③原料、燃料及用水量:应给出原料、燃料的组成成分及百分含量,列出原料、燃料及用水量的年、月、日、时的消耗量表,最好给出物料平衡图和水量平衡图。 ④污染物排放量清单:列出各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对扩建、技改项目,还应列出技改、扩建前后的污染物排放量清单。 ⑤建设项目采取的环保措施:说明建设项目拟采用的治污方案、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处理效果、排放是否达标,投资及运转费等。 ⑥工程分析。工程分析是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根据污染物排放情况及环境背景状况,分析污染物可能影响环境的各个方面,将其主要影响作为预测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基础数据。 A. “工程分析”专题的作用: a、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工程分析从环保角度对项目建设性质、产品结构、生产规模、原料路线、工艺技术、能源结构、技术经济指标、总图布置方案、占地面积等做出分析意见。若发现不符合有关政策、法规规定时,亦可直接作出结论。 b、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基础数据 c、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通过工程分析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论证,并提出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生产工艺建议;指出工艺设计上应该重点考虑的防污减污问题;对环保措施方案中拟选工艺、设备及其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提出剖析意见,为优化环保设计作指导。 d、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依据。 B. 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a、体现政策性; b、具有针对性; c、应为各评价专题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 d、应从环保角度为项目的选址、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C. 工程分析的方法 a、类比法: 类比法是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为提高类比数据的准确性,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 (1) 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所谓一般特征包括建设项目的性质、建设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来源与成分、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 (2) 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包括污染物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等。 (3) 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包括气象条件、地貌状况、生态特点、环境功能以及区域污染情况等方面的相似性。因为在生产建设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某污染物在甲地是主要污染因素,在乙地则可能是次要因素,甚至是可被忽略的因素。类比法也常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去计算污染物排放量。但是采用此法必须注意,一定要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特征和生产管理以及外部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 b、物料衡算法 物料衡算法是用于计算污染排物放量的常规方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出的产品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其计算通式如下: ∑G投入=∑G产品+∑G流失 式中 ∑G投入——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 ∑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 ∑G流失——物料流失总量。 当投入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时,可按下列总量法或定额法公式进行衡算。 ①总量法公式 ∑G排放=∑G投入-∑G回收-∑G处理-∑G转化-∑G产品 式中 ∑G投入——投入物料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产品——进入产品结构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转化——生产过程中被分解、转化的某污染物的总量; ∑G处理——经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 ∑G回收——进入回收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排放——某污染物的排放量。 ②定额法公式 A=AD×M AD=BD-(aD+bD-cD+dD) 式中 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 M——产品总产量; BD——单位产品投入或生成的某污染物量;aD——单位产品中某污染物的含量; bD——单位产品所生成的副产物、回收品中某 污染物的含量; cD——单位产品分解转化掉的污染物量; dD——单位产品被净化处理掉的污染物量。 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时,必须对生产工艺、化学反应、副反应和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成分和消耗定额。但是由于此法的计算工作量较大,所得结果偏小,所以在引用时应注意修正。 c、资料复用法 此法是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虽然此法较为简便,但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所以只能在评价工作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 D.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原则上是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包括建设项目的类型、性质、规模、开发建设方式与强度、能源与资源用量、污染物排放特征,以及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来确定。对于环境影响以污染因素为主的建设项目来说,其工作内容通常包括下列六部分。 a、工程概况 (1) 工程一般特征简介 工程一般特征简介主要是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工程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项目组成、建设规模、车间组成、产品方案、辅助设施、配套工程、储运方式、占地面积、职工人数、工程总投资及发展规划等,附总平面布置图。 (2) 物料及能源消耗定额 包括主要原料、辅料、材料、助剂、能源(煤、焦、油、气、电和蒸汽)以及用水等的来源、成分、和消耗 量 。 (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包括产率、效率、转化率、回收率和放散率等。 b、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 用形象流程图的方式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要时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 c、污染源源强分析与核算 (1) 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 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类型及排放量是各专题评价的基础资料,必须按建设过程、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退役期)三个时期,详细核算和统计,力求完善。因此,对于污染源分布应根据已经绘制的污染流程图,并按排放点编号,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种因子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 ★废气:可按点源、面源、线源进行核算,说明源强、排放方式和排放高度及存在的有关问题。 ★废水: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 ★废液: 应说明种类(按《固体 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分类)、成分、浓度、处置方式和去向等有关问题。 ★废渣:应说明有害成分、溶出物浓度、数量、处理和处置方式和贮存方法。 ★噪声和放射性:应列表说明源强、剂量及分布。核算和统计,力求完善。因此,对于污染源分布应根据已经绘制的污染流程图,并按排放点编号,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种因子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 ★废气:可按点源、面源、线源进行核算,说明源强、排放方式和排放高度及存在的有关问题。 ★废水: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 ★废液: 应说明种类(按《固体 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分类)、成分、浓度、处置方式和去向等有关问题。 ★废渣:应说明有害成分、溶出物浓度、数量、处理和处置方式和贮存方法。 ★噪声和放射性:应列表说明源强、剂量及分布。 统计方法应以车间或工段为核算单元,对于泄漏和放散量部分,原则上要求实测,实测有困难时,可以利用年均消耗定额的数据进行物料平衡推算 (2) 新建项目污染物源强 在统计污染物排放量的过程中,对于新建项目要求算清两本账:一本是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另一本则是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两本账之差才是评价需要的污染物量终排放量。 (3)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源强 对于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则要求算清三本账:第一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第二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第三本账是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削减量。三本账之代数和方可作为评价后所需的最终排放量。算清三本账:第一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第二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第三本账是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削减量。三本账之代数和方可作为评价后所需的最终排放量。 (4)通过物料平衡计算污染源强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投入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总量等于产出的产品和副产物以及污染物的总量。通过物料平衡,可以核算产品和副产品的产量,并计算出污染物的源强。 (说明:物料平衡的种类很多,有以全厂物料的总进出为基准的物料衡算,也可针对具体的装置或工艺进行的物料平衡,比如在合成氨厂中,针对氨进行的物料平衡,称为氨平衡。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物料进行物料平衡。) (4) 水平衡 水平衡是建设项目所用的新鲜水总量加上原料带来的水量等于产品带走的水量、损失水量、排放废水量之和。可以用下式表达: Qf十Qr=Qp+Ql+Qw 式中 Qf——新鲜水总量; Qr——原料带来的水量;Qp——产品带走的水量; Ql ——生产过程损失 Qw——排放废水量。 于产品带走的水量、损失水量、排放废水量之和。可以用下式表达: Qf十Qr=Qp+Ql+Qw 式中 Qf——新鲜水总量; Qr——原料带来的水量; Qp——产品带走的水量; Ql ——生产过程损失 Qw——排放废水量。 (5) 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 无组织排放是指生产装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管)的无规则排放,表现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具有弥散型的污染物的无组织放,以及设备、管道和管件的跑冒滴漏,在空气中的蒸发、逸散引起的无组织排放。 (6) 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 风险排污包括事故排污和非正常工况排污两部分。 ①事故排污的源强统计应计算事故状态下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作为风险预测的源强。事故排污分析应说明在管理范围内可能产生的事故种类和频率,并提出防范措施和处理方法。 ②非正常工况排污是指工艺设备或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指标的超额排污,因为这种代表长期运行的排污水平,所以在风险评价中,应以此作为源强。非正常工况排污还包括设备检修、开车停车、试验性生产等。此类异常排污分析都应重点说明异常情况的原因和处置方法。 d、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重点比较建设项目与国内外同类型项目按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排放水平,并论述其差距。例如: 一些项目要做专题分析 (参见清洁生产评价) 对废气排放:应按能源政策评述其合理性,对其中的可燃气体应说明回收利用的可行性。 ★对于废水排放:应通过水量平衡,并按资源利用和环保技术政策评述一水多用或循环利用有关参数的合理程度。 ★对于废渣:要求根据其性质、组成,综述其综合利用的前景。 e、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1) 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根据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物特点,充分调查同类企业的现有环保处理方案,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阶段所采用的环保设施的先进水平和运行可靠程度,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2) 分析污染物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根据现有的同类环保设施的运行技术经济指标,结合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基本特点,分析论证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3) 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汇总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各项投资,分析其投资结构,并计算环保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f、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1) 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的保证性,参考国家的有关安全防护距离规范,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可靠性,合理布置建设项目的各构筑物,充分利用场地。 (2) 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在充分掌握项目建设地点的气象、水文和地质资料的条件下,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对污染物的污染特性的影响,尽可能有良好的气象、水文和地质等自然条件,减少不利因素,合理布置工厂和车间。 (3) 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分析项目所产生的污染物的特点及其污染特征,结合现有的有关资料,确定建设项目对附近村镇的影响,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 g 、补充措施与建议 (1) 关于合理的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的建议 合理的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可以有效地降低单位污染物的处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地降低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2) 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布置建设项目中的各构筑物,可以有效地减轻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环境保护投资。 (3) 节约用地的建议 根据各个构筑物的工艺特点和结构要求,做到合理布置,有效利用土地。 (4)可燃气体平衡和回收利用措施建议 可燃气体排人环境中,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大气环境有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对这些气体进行回收利用。根据可燃气体的物料衡算,可以计算出这些可燃气体的排放量,为回收利用措施的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5)用水平衡及节水措施建议 根据用水平衡图,充分考虑废水回用,减少废水排放。 (6)废渣综合利用建议 根据固体废弃物的特性,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综合利用。 (7)污染物排放方式改进建议 污染物的排放方式直接关系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排放方式的改进往往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8)环保设备选型和实用参数建议 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规律,以及排放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对现有资料的全面分析,提出污染物的处理工艺和基本工艺参数。 (9)其他建议 针对具体工程的特征,提出与工程密切相关的、有较大影响的其他建议。 h工程分析小结 通过工程分析归纳写出小结,其要点包括: ①建设项目在拟选厂址的合理生产规模与产品结构; ②最佳总图布置方案; ③筛选确定的主要污染源与污染因子; ④主要污染因子的削减与治理措施; ⑤可能产生的事故特征与防范措施建议; ⑥必须确保的环保措施项目和投资; ⑦其他重要建议。 (3)环境现状(背景)调查 ①自然环境调查 a.评价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概况。 b. 评价区的水文及水文地质情况。 c. 气象与气候。 d. 土壤及农作物。 e. 森林、草原、水产、野生动物、野生植物、 矿藏资源等情况。 ②社会环境调查 a. 评价区内的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职业构成与文化构成。 b. 现有工矿企业的分布情况 c. 文化教育概况。 d. 人群健康及地方病情况。 e. 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温泉、疗养区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③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应给出大气监测点的位置(附监测点布置图)及布点理由,监测项目及选择理由,监测天数、每天监测次数、时段,采样仪器、方法及分析方法等。 ④地面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给出监测断面的地理位置,每个监测断面的采样点数目及位置,监测项目及选择理由监测天数、每天采样次数。同时测量河流水文参数(水文、流速、流量、河宽、河深)。 ⑤地下水现状调查:给出地下水监测点的位置、监测项目、分析方法、采样时间及次数,指出地下水是潜水还是承压水。 ⑥土壤及农作物现状调查:给出评价地区的土壤类型、分布状况及土地利用情况。给出监测点的位置、采样方法、监测项目、分析方法。 ⑦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给出环境噪声监测点的位置、监测时间、监测仪器、监测方法、气象条件、监测点处的主要噪声源。 ⑧评价区内人体健康及地方病调查:给出人体健康调查的区域,调查人数,性别、年龄、职业构成、体检项目、检查方法、调查结果的数理统计,污染区与对照区的比较分析等。 ⑨其它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环境现状调查。 (4)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①建设项目污染源预估 ②评价区内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污染源调查:工业污染源调查、生活污染源调查、农业污染源调查、其他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噪声污染源等)调查 调查程序及方法:详查与普查、污染源排放量的取定(a.物料衡算法 b. 经验(系数)计算法 c. 实测法)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②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③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④土壤及农作物环境影响分析 ⑤对人群健康影响分析 ⑥振动及电磁波的环境影响分析 ⑦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温、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6)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 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②废水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③对废渣处理与处置的可行性分析 ④对噪声、振动等其他污染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⑤对绿化措施的评价及建议 ⑥环境监测制度建议 (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①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 a. 建设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利税、资金回收年限、贷款偿还期 b. 建设项目的产品为社会其它部门带来的经济效益 c. 环保投资及运转费 ②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 建设项目建成后使环境恶化,对农、林、牧、渔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污染治理费用。环保副产品收益,环境改善效益 ③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 建设项目的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进步,增加就业机会等 (7)结论及建议 ①评价区的环境质量 ②污染源评价的主要结论,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③建设项目对评价区环境的影响 ④环保措施可行性分析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⑤从三个效益统一的角度,综合提出建设项目的选址、规模、布局等是否可行。
|